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提高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內容豐富,思想深刻。他的經濟戰略思想根植于中國的實際,是多年積累形成的,并一以貫之不斷發展。豐富的工作經歷,使他對經濟數據的意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經濟規律以及發展方式轉型有充分的了解,對中國經濟也有著深刻的理解。通過學習習近平主席的經濟觀,我們將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堅定信心: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主席在湖南考察。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科學分析明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面對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態勢,也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
——習近平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2012年12月9日)
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2013年6月30日)
我要強調的是,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第一,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第二,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第三,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第四,信心來自于亞太發展的良好前景。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2013年10月7日)
我們這么大個國家、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2013年11月3日至5日)
【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
2014年7月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 (央視視頻圖)
現在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干預過多過細,宏觀經濟調節還不完善,市場監管問題較多,社會管理亟待加強,公共服務比較薄弱,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進一步改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不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更好適應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工作作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要求。
——《在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總體確定技術方向和路線,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個定位是前后銜接、繼承發展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2014年5月26日)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中央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共同為之奮斗的目標。這一目標,既是中華民族的宏偉目標,也把每個人、每個家庭、各方面群眾的愿望和利益結合起來了。發展是硬道理,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礎。我們要立足國情,根據條件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2014年7月8日)
【關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沒有“終點站”】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2013年4月8日至10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良好,各項事業健康發展。要正確判斷形勢,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關于今年工作的各項部署,增強信心,綜合施策,扎實工作,穩中求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持續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習近平在天津考察(2013年5月13日至15日)
要堅定不移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同時必須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爭取人心來推動經濟發展。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特別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扎實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大力推進就業創業、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習近平在新疆考察(2014年4月27日至30日)
【底線思維:穩中求進、穩中有為】
13年10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我們要堅持“兩點論”,一分為二看問題,既要看到國際國內形勢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從壞處著想,做最充分的準備,爭取較好的結果。
——習近平在黨外人士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座談會上講話(2012年11月30日)
面對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在此基礎上建立政策、部署工作,是毛澤東同志一貫倡導的工作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科學方法論。
——習近平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2012年12月9日)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國際經濟形勢,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做好工作。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處理好具有全局性影響的問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終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和防范化解風險,促進金融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要積極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鼓勵每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
——習近平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2013年7月25日)
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我們的立場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于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后行。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切實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2013年10月7日)
【遵循規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2年12月9日,習近平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我們要繼續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推動科學發展增添新動力。
——習近平在廣東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2012年12月9日)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上講話(2013年5月24日)
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們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要轉要調就要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否則資源、資金、市場等各種關系都繃得很緊,就轉不過來、調不過來。各級都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2013年11月3日至5日)
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2014年7月8日)
【對外戰略:創新經濟合作模式】
2014年7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福塔萊薩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們要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不搞排他性貿易標準、規則、體系,避免造成全球市場分割和貿易體系分化。要探討完善全球投資規則,引導全球發展資本合理流動,更加有效地配置發展資源。
——《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2013年9月5日)
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交流,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和措施。第二,加強道路聯通。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第三,加強貿易暢通。各方應該就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第四,加強貨幣流通。推動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2013年9月7日)
金磚國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具有多樣性和互補性,合作潛力巨大。我們應該建立更緊密經濟伙伴關系,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探索建立一體化大市場,在貨幣金融方面構建多層次大流通,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形成陸海空大聯通,在人文領域推動各國人民大交流。我們應該扎實推動務實合作,推動應急儲備安排盡早投入運作,更多發揮工商理事會、智庫理事會作用,爭取各領域合作取得更多早期收獲成果,給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福塔萊薩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并發表重要講話(2014年7月15日)
來源:轉載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