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給側改革強勢來襲
1.供給側改革的”發展史”
“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時下中國經濟領域最引人注目的詞匯。2015年11月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供給側改革”進入市場的視野,成為國家戰略,但市場對其效果存在疑問;201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權威解讀相關政策,習近平主席習重慶調研時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大力支持,李克強總理在陜西主持會議時表達了為化解過剩產能壯士斷腕般的決心,至此,市場對供給側改革的分歧煙消云散,形式一致預期。
2.什么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等“三大發動機”決定。隱含在其中的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二、“供給側改革”對建筑業產生了哪些影響?
1、生產方式方面
生產方式對建筑行業的影響是深遠而顯著的。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行業必須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推行建筑工業化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加強多方合作,豐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2、要素投入方面
要素投入本身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建筑業應改善勞動力的供應、加大創新要素的投入、加強建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從而應對建筑從業者人數尤其是高質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進建筑產業和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的實現,形成互聯互通的四庫一平臺、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BIM技術、互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整合應用,提升建筑業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筑相關要素的利用效率。
3、產業結構方面
產業結構也直接關系到建筑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筑業需控制產能過剩類行業工程的增加,如資源類工業工程項目、房地產工程項目等,對現有存量優化和消化;加大民生類工程和綠色、智能類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環保、文體醫教、養老、被動式房屋、綠色建筑、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項目。同時,應將互聯網+的思想落到實處,增加個性化建筑工程的供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裝箱房屋、不同建筑風格工程項目等。
4、配套措施方面
任何一項措施或變革都需要配套制度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實。為配合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需加速和深化建筑業簡政放權、持續推進市場化;加力推動國有建筑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國有建筑企業的經營活力;逐步推出減稅政策降低建筑企業稅務負擔;完善金融體制改革和體系,豐富建筑企業融資渠道、降低其融資成本。
三、建筑業將作出哪些對策來”接棒”?
這次的供給側改革是空前絕后的一次改革浪潮,建筑業需作出相應的對策來應對,不然在精彩絕倫的演出也將是一個人的舞臺,建筑業的窘境也將難解。
在2015年12月18日到2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要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鼓勵開發商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產業兼并重組。與此同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并行召開,七常委全部出席,彰顯中央對城市治理的重視,指明了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該會議提出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要優化提升東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區培育發展一批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邊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聯動發展,讓中西部地區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也能分享城鎮化成果。
對于住房城鄉建設系統來說,2016年要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的住房體制改革,把“去庫存”作為房地產工作的重點,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此外,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還提出,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努力提高安置比例,明年新安排600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實現公租房貨幣化,通過市場籌集房源,政府給予租金補貼。改進房地產調控方式,促進房地產企業兼并重組。繼續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步伐,全面規劃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推動裝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行動計劃,在全國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此前在本報主辦的“中國責任地產”課題發布會上也表示,房地產市場將會從以增量交易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重的格局。房地產市場將從過去建新房、而隨著地上空間建設體量日漸龐大、密度逐漸飽和,以往粗放型的“鐵公基”投資力度開始呈現逐年下降態勢,基礎建設投資重心出現傾斜,提升城市化建設質量相關問題成為新的重點,特別是交通設施、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的改造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版圖將隨著人口規模的增加而擴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也指出中西部地區存在巨大發展空間,需要新建各種基礎設施滿足城市新增人口的需求。
上述的種種改革都是建筑業在嘗試著去改變來迎接供給側改革的行為, 但是中國建筑業的下行是一種必然,行業需要從過去的高增長、粗放式的發展慣性中走出來,要意識到過去的市場、政策環境、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只有積極進行創新和轉型,才能迎來2016年的新起點。
四、“供給側改革”還讓建筑業哪些周邊行業受益?
“供給側改革”的推廣也將影響到了建筑業諸多的周邊行業,其中產能過剩行業較為明顯:
1、鋼鐵行業
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太鋼,提出好產能要優勝劣汰。而在之前工信部會議上也提出,國家將設專項資金促僵尸企業退出,其中鋼鐵行業也是首當其沖。從種種跡象來看,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步伐加快。
投資機會方面,國金證券表示,元旦期間鋼價繼續上漲,而跟蹤的現貨成交量上升、庫存加速去化等趨勢仍然延續,判斷行業基本面將進一步改善,進而將刺激板塊特別是板材類股股價上升,看好高彈性的華菱鋼鐵、首鋼股份、鞍鋼股份、武鋼股份,低估值的寶鋼股份、河北鋼鐵等。
2、房地產行業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房地產去庫存”均為重中之重的議題,被列為2016年四大“殲滅戰”和五大任務之一。廣發證券地產行業分析師樂加棟分析稱,決策層從供需兩端提出了具體去庫存措施,包括農民工市民化、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推進“購租并舉”以及“提高產業集中度”等多個角度。
據社科院統計,目前中國商品住房總庫存約39.96億平,其中現房庫存約4.26億平方米,去化周期23個月,期房庫存約35.7億平方米,去化周期4.5年,三四線城市庫存依舊高位。樂加棟表示,若后續政策持續在各地鋪開落地(包括保障房貨幣化、稅費減免優惠加大、農民工購房補貼等),布局于三四線城市的房企將充分受益于三四線城市去庫存進程,重點推薦“中南建設、榮盛發展、金科股份、新城控股”。
3、建材行業
廣發證券建材行業分析師鄒戈表示,供給側改革對水泥、玻璃行業而言主要是指“去產能”,去產能的主要思路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淘汰產能。
結語
盡管“供給側改革”會給建筑業帶來明顯利好,但由于建筑業積弊較多且關系復雜,同時建筑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在眾多行業中明顯落后,因此新的發展過程中會伴隨較大陣痛。想在短的時間內將延續幾十年的傳統建筑業送上正軌,這無疑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改革過后的形勢也將會充滿希望,那時的建筑業將會從新回到煥然一新的春天。
來源:中裝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