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肮そ尘瘛笔状纬霈F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總理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
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發明了,高鐵、大飛機都造得出來,圓珠筆珠竟然還不能生產!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真不知道。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詞條解釋,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內涵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
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
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專利,日本式管理有一個絕招: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這種精神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東京銀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輩子壽司,被稱為“壽司之神”,日本將他視為國家珍寶。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鐘,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
專注壽司60載,食客們品味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復以期達到新巔峰。
我們建筑業應該怎么做?
在16世紀70年代之前,我們建筑業就有了一個叫做“魯班”的人,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稱贊,他也應該是“工匠精神”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魯班的“工匠精神”源于他一生在木工領域的發明創造,以及卓越貢獻,他一生除了發明推動人類進步的鋸和石磨,還有許許多多偉大的發明創造,他曾發明了一系列木工用具,如刨子、鉆、鏟、鑿子、墨斗和曲尺等,而最為著名的發明便是“鋸”和“碾米工具”。
關于“鋸”
有一年,魯班奉王命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他上山察看伐木情況,在上山的路上他的手指不小心被路旁的野草劃破了,細細研究后才發現兩邊布滿細齒的竹片非常鋒利,像一把鋒利的刀子。
魯班大受啟發,心想如果把伐木工具的刃口做成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于是,他模擬竹葉的齒狀,最終找了幾位鐵匠用鐵片制作了“鋸”刀,“鋸”也就這樣在誕生了,它大大提高了伐木的速度,使原本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一個月變便能完成。
關于“碾米工具”
而魯班的另一個發明“碾米工具”亦是如此,魯班有次在隔壁鄰居家做木工活,發現鄰居用一種叫做“杵臼”的碾米工具舂米,這種裝置相對比較費時費力。魯班決心想解決這道難題,想改造舂米方式,使其變得更加簡單、省力。
于是,觀察了“杵臼”的工作原理后,分析出“杵臼”的弊端在于:它是上下運動的,操作時需要高抬手臂,向下用力,時間長了肯定會腰酸背疼。另外操作這種裝置,必須細致,還需把握方向和分寸,故只能由人來做。于是,針對其弊端,魯班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經過幾個月的刻苦研究,他終于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和便捷的碾米工具。
時至今日,我們仍呼喚工匠精神的原因在于,建筑業的發展在于對創新、高效、環保的不斷探索,要讓確保工程質量成為習慣融進血液里,而不應再擔心哪棟樓會猝然倒塌。
回歸歷史,回歸魯班,回歸到建筑業的工匠精神本身,我們就不會再驚嘆于別人的“日?!?,而是將此作為我們的標準。
來源:中裝新網